“登封窑的一些品种在外观上与磁州窑、当阳峪窑十分相似。但有一种褐色地剔划白花的作品,是在敷有化妆...。
“登封窑的一些品种在外观上与磁州窑、当阳峪窑十分相似。但有一种褐色地剔划白花的作品,是在敷有化妆土的白坯胎上剔刻花纹以外部分,留下白色花、叶再划出花蕊、叶脉,精美异常,而在南北方其它窑址从没见过,可称是该窑独树一帜的代表之作。” 清华大学教授、古陶瓷大家叶喆民先生表示。
登封窑烧造历史悠远长久,据史料记载,其往上可追溯到隋唐,往下可延续到明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宋《元丰九域志》载:元丰年间“河南府河南郡土贡蜜蜡、瓷器二百事。”据当年冯先铭先生调查考证,河南府河南郡土贡瓷器县中,登封的可能性最大。《景德镇陶录》:“登封亦自明始,既河南登封县,今尚陶。”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中原。”登封窑品类齐全,器形丰富。从唐到宋,中原地区其他窑口所出现过的品种器形,在登封窑几乎都能找到。登封窑是以装饰著称,文化内涵深厚,其独特的造型,丰富装饰题材和技艺,不仅给人以审美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种种装饰题材,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绘画雕刻艺术发展的趋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登封窑陶瓷博物馆馆长李景洲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名叫“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的国宝级瓷器,就是登封窑的代表作之一,而这便是登封窑衰落700多年后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李景洲复仿制出来的。
“登封窑最大的特点,不仅是历史悠远长久,工艺精良,品类丰富,纹饰独特,而且长达1500多年始终在民间薪火相传未曾间断,脉络清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李景洲说。
“登封窑瓷器,本身就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早在1985年,我们就开始从事登封窑烧制及陶瓷遗址的调查、瓷片及窑具标本的采集等工作。此外,我们也进行了釉色、器形、纹饰方面的创新尝试,成功研发出了水墨瓷。”李景洲说,在2014年年底,登封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李景洲还是教师的时候,学校旁边恰是考古发掘基地,李景洲整天都往基地跑,看出土文物、向专家们咨询请教。后来进入政府工作,正巧在宋代烧制珍珠地的曲河镇以及登封窑青瓷集中的白坪镇。一次招待著名画家陈辛一,对方看到到处散落的陶片瓷片,不禁感叹:“你们登封遍地是宝,这件汉瓦标本如果包装一下,再用文字说明它的历史渊源,就是一件珍贵的礼品。”被李景洲记在心里。
从此,农村盖房子、修路干工程,腾起的浓浓尘土里都是李景洲“抢救”瓷片的身影。甚至顺藤摸瓜追回盗坑里瓷片的事,他都干过,就为了不放过任何“一片历史”。捡瓷片“上瘾”的李景洲,不仅自己捡,还动员全家齐上阵。痴迷瓷片的他,连朋友索要瓷片做纪念都被拒绝。朋友们看到他对瓷片对历史的尊重和虔诚,也索性慷慨相助。甚至素不相识的残疾人老乡,靠“手”走路也要帮他捡瓷片。
瓷片捡的慢慢的变多,废寝忘食拼瓷片也成了家常便饭。然而瓷片收集越多,李景洲却发现了自己欠缺的知识也越多,于是请教专家教授成了常事。研究的时间不够用,李景洲索性辞了政府职位,全身心投入到陶瓷中。从2006年成立“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对登封境内古陶瓷遗址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到2007年开始着手恢复登封窑,李景洲在陶瓷道路上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如今,走进郑州市登封窑陶瓷博物馆内,从陶到瓷的展览脉络清晰,藏品丰富,橱窗里陈设的文物标本无声地讲述着它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陶瓷文化。而这一件件古陶、古瓷标本的背后,还有一个个关于发掘、采集的故事,这份执着和坚守,只有李景洲自己知道。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而后变成了一种使命。经过李景洲的不懈努力,他先后发现了登封窑白坪遗址群和登封窑前庄遗址群,并撰写了两篇调查报告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并促使政府机关以此确认了两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登封市东华镇王村的登封窑传承保护基地,有一个非遗衍生品展厅,里面展出了3大类300多种登封窑复仿制品和创新产品。这样的场面,在10多年前,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2007年,李景洲依托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登封窑装饰瓷的恢复和传承工作。自此,李景洲以厂为家,一门心思扑在了恢复工作上。为了这历史尘封、早已失传的生产制作流程与工艺,李景洲带领他的团队先从北宋早期青瓷入手,发掘北宋早期的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特点,追求早期青瓷淡雅、温润、古朴的神韵。最终在2007年底产品问世并得到了同行及专家的充分肯定及好评。
经过多次论证,反复对比实验,花费2年多时间,李景洲和他的团队先后复仿制出了嵩山青、珍珠地等5大类100多个登封窑品种,涵盖了主要技艺和题材。其中就包括失传七百余年、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技艺。
自2008年登封窑珍珠地瓷器复仿成功以来,李景洲带领团队经过数月努力,于当年8月完成了登封窑传统瓷登封窑珍珠地、白釉剔刻、细线多个品种的复仿工作。他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紧锣密鼓开始了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之路。
有了传承,更要创新,在他看来,非遗的保护必须是动态的,“不做不行”。李景洲开始研发新品种。
比如将陶瓷和国画结合的登封窑“水墨瓷”,相比传统白地黑花的鲜明直观,有了过渡和丰富的意境。这一创新产品被誉为“21世纪陶瓷装饰的一支奇葩”,填补了一项陶瓷装饰空白。同时,李景洲在2012年,打破了过去利用原矿切割、打磨制作麦饭石产品的常规,开创了使用陶瓷烧制技艺制作麦饭石器皿的先河,开发出麦饭石系列新产品,不断进行非遗拓展、延伸,将艺术品和实用品相结合。
截至目前,水墨瓷和陶制麦饭石都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拥有了“水墨瓷”“麦饭茶道”“麦饭炻茶器”等注册商标。他在陶瓷制作和装饰工艺上,有着较深的积累,为“登封窑”这一历史名窑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看到登封窑陶瓷片上的精美纹饰时,都惊叹不已。”李景洲说,他们除了博物馆馆藏的展示品外,还复制了一条窑外传统陶瓷生产线,还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前来实地操作学习。“登封窑的技艺现在已经恢复了,就不能再出现二次断代。”李景洲说,必须让登封窑走进千家万户,技艺才能得到传承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李景洲还成立了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登封窑传承保护基地,从事登封窑珍珠地及其它品种的传统烧制技艺的挖掘、恢复、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了20多名学生和徒弟,并向登封市特种学校的聋哑学生传授登封窑的烧造技艺。
如今,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余名在职员工和30余名学徒工,陶瓷行业人才储备丰富,产业高质量发展初具规模,各种类型的产品销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李景洲将带领他的团队围绕养生益气麦饭石这一主题开发出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为众多购买的人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同时,李景洲还将在现有的登封窑传承保护基地基础上,规划开发登封窑传统烧制技艺工艺、流程展示馆项目。通过项目展示来满足游客参观、游览的需求,使广大游客在其购买精美陶瓷制品的需求下寓教于游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大的传承。
在2010年8月,他的作品“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9月,作品“珍珠地划花和谐图橄榄瓶”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2010年10月,作品“白釉珍珠地划花和谐瓶”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银奖;2010年12月18日,作品白釉刻花瓶获第九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河南陶瓷艺术大赛金奖。
2018年5月,李景洲被文化旅游部认定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10月,被郑州市政府授予“国家级领军人才”称号;2019年10月,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荣誉;2019年12月,被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授予河南文化产业先锋“豫匠代表人物”称号。
李景洲还在登封建了一座登封窑陶瓷文化村,村子面积不大,但却涵盖陶瓷研究、生产、展示、体验等多个功能。他希望登封未来有一个专门做登封窑的村子,家家户户会制陶,实现集群式规模化生产。
调查、研究、保护、开发.....为了登封窑最大化恢复和传承,李景洲走上了一条艰辛又漫长的路。
“在恢复过程中,真的想过放弃,尤其是在解决不了珍珠地嵌色工艺难题时,一次次失败是对初心和意志的终极考验。但我挺过来了,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文化遗产。”谈起一路的辛酸,李景洲的眼里泛起了成功和喜悦的泪水。